2015年以来,马云最重视的这件事(3)
一个优秀的乡村教师,一生大概影响500个学生;而作为乡村“教育部长”的校长,可能会影响100个老师。校长不懂管理,老师就会流失,所以一定要提升校长领导力。
2017年,马云又启动“乡村校长计划”:每年评选20位优秀乡村校长,为每位乡村教育家提供50万经费和国际交流机会。
对校长们,马云说:我决定做一辈子教育的支持者,做老师的后援团和亲援团。
他说到做到。
2018年11月,15位乡村校长远赴美国,考察乡村教育。
他们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美国教育家探讨学校设计、情商培养、教学艺术、学校领导力等前沿话题。
为了让校长们走进联合国,马云不惜动用私人关系,给联合国“打CALL”。校长们得以被特许进入安理会会场,拍照留念。
对此,马云极其得意:“校长们回去,至少吹牛三年。”
但他又发现,年轻教师不愿下乡,乡村教育缺少新鲜血液。
2018年,“乡村师范生计划”启动,马云打算10年投3亿,鼓励青年教师下乡。支教时间,诚如马云的“五年之约”。
他继续发现,教学环境也相当重要。于是,“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又浮出水面。
四大项目,构成马云“乡村教育计划”的核心。
但马云的乡村教育计划,竟然引发出争议。
2018年初,云南昭通的“冰花男孩”,曾令无数网友动容。
图中,孩子冻得满脸通红、须发结霜,同学却望着他哄堂大笑。在零下9度的严寒里,他赶了四五公里的山路。但在这里,孩子们被冻成“冰花”,早就不是新鲜事。
这件事,直接促成了马云“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的诞生。
2018年12月,浙江淳安县梓桐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走进了他们的“新家”。全新的宿舍、食堂,包括阅览室、影音室、书画室、亲情吧的趣玩中心,让人大开眼界。
亲情吧里,孩子们还能随时和家长视频连线。
“梓桐模式”,正成为马云全力推动的寄宿制样板。
但很快有专家表示:马云把这件事想简单了。
2001年,中国曾掀起一轮撤点并校、兴建寄宿学校的热潮,以便集中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10多年间,乡村小学减少大半。寄宿学校却因条件差、低龄化、孩子生活不能自理,导致了上学远、心理抑郁等问题。
2012年,国家断然喊停,寄宿学校无人再提。
马云的寄宿计划,因此受到一定的质疑。
但马云则表示,当年并校不成功,是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如今,道路、通信村村通,情况已发生了巨变。
有调查数据显示,乡村小学生的平均上学路,为5.4公里。
据此,马云对乡村寄宿学校的构想是:
以校车代步,学生周一拉到学校,周五拉回村口;学校建成宿舍,培训留守妇女,照顾寄宿学生;制度上,引入欧美寄宿制成熟经验,完全能安排好学生日常起居。
学校再雇上一两个司机、七八位妇女,每人付三两千工资,顺便就促进了就业。
资源一集中,就能办大事。
寄宿学校再配套建个“乡村少年宫”,把网络、IPAD、VR眼镜统统装上。到时候,惠若琪的排球课、单霁翔的文物课、国家天文台的天文课等触手可及,农村的教育水平妥妥提升。
这套体系建起来,老师有干劲,家长抱希望,孩子们更兴奋。
为解决宿舍、校车问题,马云请来80多位企业家,极力“推销”他的公益计划。
为解决保育、心理问题,马云又跟多所师范大学接洽,让保育员接受专业培训,以免重蹈覆辙。
马云预言:只要努力10年,中国的乡村教育就将天翻地覆。
90多年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谈及乡村教育家时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