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弥曼:追寻"从鱼到人"的证据(3)
梦幻鬼鱼是一种生活在泥盆纪之前的志留纪晚期,距今大约4.19 亿年前的鱼类。它身上有些部位像鲨鱼,有些部位像青鱼,还有些部位像肺鱼。我们知道,鲨鱼属于软骨鱼类,青鱼是硬骨鱼类中的辐鳍鱼类,肺鱼则是硬骨鱼类中的肉鳍鱼类。因此,兼具三者特征的梦幻鬼鱼,正是全世界古生物学家“梦寐以求”的标本,因为不同鱼类的特征在它身上实现了“梦幻组合”。它的发现,正如“鬼才”通常另辟蹊径解决问题一样,为古生物学界探索鱼类进化史指明了一条新路,使关于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分化时间节点的假说一锤定音。
而在新开辟的新生代,张弥曼同样满怀热情,而且继续取得重大发现。几年前,张弥曼与合作者研究了一种长着异常粗大骨骼的鱼,并将它命名为伍氏献文鱼,以纪念著名鱼类学家伍献文院士。
2011年张弥曼(中)在新疆进行野外勘探
对于鱼类来说,骨骼过于粗大不是好事情,因为那会挤占肌肉的空间,影响到鱼的有用能力。但伍氏献文鱼并非特例,因为同一时期的其他鱼类,也都有粗大的骨骼。而考虑到这些鱼死亡时的年龄,骨骼的变化不能用病理现象来解释。
张弥曼在显微镜下观察标本(侯欣颖 / 摄)
张弥曼根据法国古生物学家对地中海西西里岛、克里特岛等地的古鱼类厚尾秘鳉的研究成果,找出了伍氏献文鱼骨骼异常粗大的原因。随着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相撞,使青藏高原隆升阻挡了水汽,导致柴达木盆地走向干旱化。在因为水分蒸发而越来越咸的湖水中,伍氏献文鱼很可能是支撑到最后的一种鱼。可是,尽管这些“补多了钙”的鱼付出了全身骨骼增生的高昂代价,甚至到晚年的时候身上已经没有多少地方可以供肌肉生长,它们仍然成了地质运动导致的气候变迁的牺牲品。
耄耋之年,仍保持开放心态
对先驱杨氏鱼和伍氏献文鱼的研究,无疑是张弥曼学术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在60 年的科研履历中,她与古生物学领域可以说是“先结婚后恋爱”。
在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之后,张弥曼回忆说,她的父亲张宗汉是医学生物学专家,在神经生理代谢领域卓有成就。因此,张弥曼少女时代的理想便是成为医生。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号召青年人选择一些国家急需而且基础薄弱的领域,比如与勘测和开发矿产直接相关的地质学。
张弥曼候机时为阎锡蕴院士外孙女小芒果叠小兔子(邱华盛 / 摄)
于是,她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今天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区),又在1955 年前往苏联的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因为对古生物的研究有助于寻找化石燃料,比如石油和煤炭。虽然她当时对古生物学一无所知,却带着一颗求真求实的心走进了古生物学领域,而且越来越发现这个领域非常有意思,便坚持下来直到今天。
在积累素材的同时,张弥曼也注重跟踪国外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早年留学苏联的经历,加之曾在瑞典学习、研究,使她直到现在还能讲流利的英语、俄语。为直接阅读一些欧洲的学术论文,她也学习过法语和德语。她说:“古生物学无国界,这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非常多,也需要看各种文字写成的学术文献。甚至一些比较古老的文献,是在19 世纪写成的。如果需要看没有译本的外语文献,我只能苦苦地拿着字典硬查。”
张弥曼在候机期间阅读外文文献
海外求学的经历同样使张弥曼开阔了视野,重视国际合作。她以出色的语言天赋和能力,为中外古生物学交流牵线搭桥,又编著了泥盆纪鱼类的英文论文集,向世界推介。正是因为她的长期努力,中国在国际古生物学领域享有重要地位,并且营造出富有活力的学术氛围,涌现出一批新一代古生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