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解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实施方案((2)
答:教育现代化文件起草工作2016年初启动,历时两年多时间,王沪宁同志多次对文件起草作出指示批示,孙春兰同志多次就相关工作进行具体部署。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贯彻中央精神。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系统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未来发展特别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努力将中央精神和国家战略贯彻落实到文件中。
二是组织专题研究。组织专家对未来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趋势、人口结构变化等开展前瞻性研究,邀请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政策建议。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进行测算论证,为文件起草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深入开展调研。教育部党组成员带队分赴各地开展调研。广泛征询了企业家、专家学者、各省(区、市)分管教育的负责同志以及部分高校书记校长的意见建议。系统收集分析全球主要国家最新教育战略,赴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召开中国教育现代化国际咨询会,听取经合组织意见,分析研判全球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四是广泛征求意见。两个文稿多次征求了相关部门和地方的意见,其中《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还广泛征求了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人大政协机关、民主党派中央、有关高校及部分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参与,协同研究。书面征求了全国教育大会与会代表意见。对各方提出的意见建议,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予以充分吸收。
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有哪些突出特点?
答: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服务国家人民。从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出发,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突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主线。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构建开放融合的现代教育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期盼,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
二是体现前瞻引领。梳理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前瞻性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新机遇新挑战,对接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思路和方向。
三是立足国情世情。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安排,参照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国家现代化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局中考虑我国教育定位。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聚焦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设定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
四是突出改革创新。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系统谋划教育现代化的制度框架,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充分运用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五是注重规划实施。坚持宏观引导与具体行动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可落实的战略任务,明确了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坚持总体规划、分类指导,使文件在规划教育现代化全局的同时对各地推进实施具有更强的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