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解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实施方案((3)
问:教育现代化是赶超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过程,同时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哪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思路理念?
答:教育现代化是教育高水平的发展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系制度等全方位的转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其中党的坚强领导是办好我国教育的根本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不可偏离的根本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是兴教办学的原则思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是事业发展的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贯穿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主线。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统筹推进七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有近三千年教育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从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中汲取营养,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基本理念”单列一节,系统提出了八个“更加注重”的基本理念,即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这八大基本理念,遵循了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也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问:如何理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答:教育现代化是普及、质量、公平、结构等方面整体水平的提升。在战略目标上,文件对标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在深入分析教育发展趋势和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总体目标。同时,提出了八个方面的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一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二是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三是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四是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五是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六是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七是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八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这八方面目标,涵盖了体系结构、普及水平、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结构、服务贡献能力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同时,提出了2035年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主要量化预期目标。这些目标的确定,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为依据,与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呼应,体现了中国特色,符合国情,体现了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目标要求。
问: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两个文件谋划部署了哪些重点任务?
答:根据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一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二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三是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全面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四是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五是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服务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大国的迫切需要。六是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优化教育体系结构和学校布局结构,努力提升高校创新服务水平。七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八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九是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教育务实合作,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十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新机制,这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其中,教育优质化、普及化、公平化、终身化和创新服务能力反映了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涵,教师队伍专业化、治理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这些战略任务,既立足当前,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突出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又着眼长远,反映了时代要求,顺应了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