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隐瞒艾滋病感染者身份 医生取消婚礼被骂渣(3)
在微博等社交平台,有遭遇拒诊的艾滋病感染者会把自己的经历公布出来,希望引起公众的关注。但更多人选择默不作声,赵天和何滨给出同样的解释:担心隐私被泄露。
感染者们对几年前的一则新闻印象深刻,因为新闻当事人晓峰是为数不多的、将拒诊医院起诉到法庭的人。
2012年10月11日,天津的艾滋病感染者晓峰因肺癌入住天津肿瘤医院,几天后,他被确诊HIV抗体阳性,医院以不适合手术治疗为由,要求晓峰出院。
后来,晓峰到了北京地坛医院,但由于地坛医院没有胸外科,不具备做肺癌手术的资质,晓峰再一次离开。
回到天津后,晓峰找到了第三家医院,想到坦白病情会遭拒,于是在入院上交病历时,他将肿瘤医院HIV呈阳性的检测结果覆盖,然后复印上交,避开血检,顺利进行了手术。
随后,有公益人士将事情经过在微博发布,生命权和知情权的矛盾迅速被推入舆论焦点。同情者认为,这是被逼无奈,生命更重要;反对者控诉,这是自私、不道德、对医生安全的不负责;也有感染者站出来,忧心忡忡地问一句:“出来这个事情,是不是以后医院会加大检查力度,不让篡改病例的事情再发生了啊,那我们以后做手术会不会更难,连作假都作不了?”
被媒体披露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致电卫生部,要求采取措施,“既要保障艾滋病患者接受医疗救治的权利,不得歧视,又要保障接触救治艾滋病患者的医务人员自身安全”。
2013年2月17日,晓峰以一般人格权受到侵害为由,将肿瘤医院起诉至法院。两年后,经法庭调解,双方达成一致,以“一般人格权被侵害”的名义,肿瘤医院支付原告晓峰9.5万元。
这被感染者们视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反抗”。不过,几年过去,感染者被拒诊的现象依然存在,感染者求医无门时,也依然会选择隐瞒艾滋病病情。
前不久,赵天在微信群中看到有艾滋病感染者说,要去医院做胃镜,不想和医生说艾滋病的情况。赵天加了对方好友,私信他说,哪怕有1%职业暴露的风险,也应该让医生知道;并且,医生只有了解全部病情,才能对症下药,如果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和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相互作用,对身体有害。
“你要对医生负责,也对自己负责。”赵天说。
“困境和曙光”
赵天看到过一份“不拒诊医院名单”,上面登记着患者们在求医过程中遇到的不拒诊的医生和医院名称,大大小小的医院、形形色色的科室汇总在一起,给其他感染者提供参考。
今年年初,艾滋病感染者孟林做了半月板缝补手术。手术在传染病医院开展,请其他医院的骨科医生会诊,一切顺利。
“我的人脉让我有这样的资源,其他感染者可能要面临更多困难。”孟林说。在过去的近20年时间里,他参加国际会议和公益活动、成立NGO组织、为感染者的权益做倡导,被媒体称为“中国存活最久的艾滋病病人”。
2010年,孟林所在的中国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联盟与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 NGO 研究所合作,共同起草了一份《困境与曙光: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治疗与生存状况定性调查报告》。报告访谈了包括艾滋病感染者和政府部门、性艾协会、医疗机构等124人,调查发现,治疗困境是感染者面临最严重的问题,而拒绝给病人提供手术是感染者谈得最多的问题。
在当时,许多艾滋病领域的人士注意到了这份报告,它同样出现在了王健的邮箱中。
王健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国内第一批从事艾滋病防控和研究的专家。
办公室的书橱里,放着艾滋病领域的专业书籍,也有艾滋病防控亲历者的口述史,在属于王健的篇幅中,他记录了九十年代的防艾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