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铁】 北京病因:中国特色的行政依附 | 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年鉴(上)(3)
按道理讲,北京作为首都,就服务中央政府这个功能来说,不应该布局很多的工业企业。1980年代以前,北京和全国的情况差不多,并没有那么强的优越性。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这种优越性越来越强。
为了解决北京市的经济发展问题,为了解决北京市政府的开支问题,北京利用自身的公共服务资源优势,吸引了很多产业进入,例如汽车产业,本来这些企业没必要在北京落户,但是北京有更好的优质服务资源,自然就吸引来了无数企业到北京投资。
第三是基础设施供给的矛盾,北京由于长期的人口控制政策,行政辖区内没有形成规模化的轨道交通体系。北京和外界的通道,大多通过高速公路连接,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而主城区内交通毛细血管不畅通,是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来可以通过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发挥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作用来承接主城区疏解的功能。
在经济发达国家,像北京规模这么大的城市,城郊轨道交通应该上千公里,但北京才182公里。并且因担心轨道交通的建设会通过市场规律把一些优质资源配置到河北临界城镇。所以,北京的交通和河北相邻城镇之间的交通,曾经有很多的断头路,导致北京和周边区域之间的联系弱化,只是在近些年有所改善。但是最能够带动人流的连接——北京和河北周边城镇的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却严重滞后。
第四个矛盾,就是北京的房地产。谈北京的城市发展,不能不谈北京的房地产。北京为什么房价高?这么多优质资源集中在北京,房价能不高吗?以十四亿人口作为对象的首都房价,由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过度集中,房价必然高。一边是主城区房价畸高,另一边是为了控制人口,不允许辖区内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发展房地产,增加住房供给,疏解主城区的居住功能。这就导致北京的住房供给矛盾十分突出,因此社会舆论把矛盾的焦点集中到对房价的不满上。
所以,长期以来控制人口的思路,结果就是住房价格越来越高,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供给,也长期跟不上。对他们来说,在北京长期就业,解决不了住房,当然会有不满。这种民意长期积累,反过来又对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北京的房价问题实质非常复杂:是要通过调控房价来解决问题?还是增加住房供给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两难的矛盾。
而这种两难局面的形成,根本上说就是和控制人口的指导思想有关。结果人口控制不住,房价高涨又没有办法疏导,导致了北京的交通政策、人口控制政策,甚至产业政策,都出现了一系列偏差。这么多年来,北京在房价稳定、人口控制方面的施政目标,实际上都没有实现。
灯下黑与都市圈
经济观察报:实际上这种“左右为难”的困境,贯穿了近几十年的北京城市发展历程。对北京发挥区域经济辐射功能,造成了什么影响?
李铁:本来,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应该对周边地区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但是实际上,北京周边形成了灯下黑,这和珠三角和长三角有着根本的差别。
在长三角,上海带动江苏、浙江、安徽发展;在珠三角,香港、广州和深圳带动整个珠三角发展。而只有北京对周边河北的城市形成了工业的弱辐射。因此引发了中央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注。京津冀共有人口1.1亿人口,北京是2154万,天津1557万,河北7520万。从发展阶段上看,北京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的服务业主导发展时期,天津是工业化中后期,而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北京为什么没有对周边形成辐射。因为它总体上还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既是政治文化中心,又是金融中心,恰恰不是具有辐射力的工业中心。他的产业对周边的地区是弱辐射。这么多年,北京周边辖区内和河北的乡镇企业长期落后,原因就是北京没有工业辐射能力。
天津有一定的辐射能力,可以带动天津周边辖区内的工业企业发展,但是天津也没有对河北形成有效的工业辐射。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已经开始步入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可是与此相对照的是北京周边的河北省县市贫困化又特别突出。河北省的东部依靠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了特有的工业体系,如钢铁工业、原材料工业。但对于北京北部的周边城市,例如张家口和承德地区,包括保定和廊坊的一些城镇,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在北京上风上水地区的河北所属的县市,必须要保障北京的一汪清水、一片蓝天,因此对北京以北的河北所属县市的工业化进程,形成了强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