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用李云龙式干部 山东书记2000人大会讲话全文(7)
衡量干部抓落实的本领,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既干成事、又不出事。如果一个地方今天这里“点火”、明天那里“冒烟”,哪还有时间精力抓落实?要着力提高各级干部处置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风险防范化解的能力,面对一些突发重大事件时,要坚决做到“六个第一时间”,掌握事件处置的主动权。组织部门对敏感领域和重点岗位的干部选拔任用,要对拟选用人选进行“应对风险能力”评估,优先考虑经过实践斗争历练的干部,对不适应岗位的要及时调整。各级党校和干部培训机构,每年主体班次都要把这些列为重点教学内容,实行案例教学,尽快实现重点岗位全覆盖,切实提高各级干部善作善成的“真本领”“硬功夫”。
四、创新方法,完善机制抓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抓什么工作,最紧要的就是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体会,抓落实不是简单的上级压着下级干、干部逼着群众干,而是干部和群众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上级和下级合力推进的过程,也是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提升思想方法,改造工作方法,才能创新机制抓好落实。具体说就是要做到:
创新“责任管理”机制。有这样一个公式,“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每一项工作都要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制。比如,“三重工作”都要建立责任清单,定目标、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奖惩,做到“一切工作具体化、具体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责任化、责任落实高效化”。落实责任要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厘清责任边界。像河道治理、整治加油站等任务,有的部门和地方把责任全部压给乡镇,而有执法权的部门只负责督导和问责,这样能抓好落实吗?谁行使执法权,谁就要承担责任;需要基层协同落实的,也要分清主次责任。由省委编办牵头,科学界定“属地管理”适用范围,今年5月底前必须拿出具体意见。完善主体责任清单和配合责任清单,不能简单以“属地管理”名义把责任层层下移,搞“降格落实”“悬空落实”,最后都压给乡镇和村居。最近,北京市社会治理实行“街镇吹哨,部门报到”的办法,乡镇街道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发出“指令”,有执法权的部门必须随时到位、联合行动,值得学习借鉴。要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出台《乡镇工作条例》,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创新“效率管理”机制。俗话说,“一早三分利”。精明的菜农“天黑进城,天亮摆摊”,总能比别人卖得好、挣得多。对任何一项工作来说,没有效率就谈不上质量。现在项目审批服务有了改进,但部门之间还存在互为前置条件、影响项目进度等问题。各市和省直部门要下决心优化项目流程,能并联的并联审批、能容缺的容缺审批,“3545”改革必须到位。可以借鉴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对每一个错时环节“亮灯”管理,以目标倒逼责任、以时限倒逼进度。最近,宁波引进上海交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从对接洽谈到挂牌只用了12天。有关部门可以考察一下,看人家是什么样的流程。兑现招商政策,也有一个快到位的问题,比如,产业基金有没有快捷申报程序?目前有几支进入运转阶段了?要从省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基金做起,找几类不同项目进行模拟,编制申报基金快捷流程,不能让投资者申报无门。要建立各级部门和企业之间“政策直通车”,确保企业家在第一时间知晓政策;谁负责制定或执行政策,谁就要提供配套办理流程图,让企业和群众知道怎么办、找谁办、在哪儿办,努力实现“政策”和“落地”之间“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