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全民阅读领导小组2019年推荐这12本好书,快戳进来看(6)
刘慈欣认为,“在传统的阅读中,孩子们接触比较多的幻想文学应该是童话,但童话的幻想是注定要破灭的幻想……科幻却不同,‘科学幻想’走着一条与‘童话幻想’相反的路,如果孩子们读过科幻,随着他们的成长,科学幻想不会破灭,反而变得越来越真实,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想象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科幻小说会以与童话完全不同的方式,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科幻不仅告诉我们想什么,也告诉我们如何想、为何想,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让孩子比别人多拥有一个世界吧。《给孩子的科幻》创造出属于孩子们的幻想时空,最大限度地抚慰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得以充分展现自我。刘英团
华西坝上空孩子们的笑声
据黄蓓佳在《野蜂飞舞》的后记里说,这部作品创作缘起于历史纪实作品《风起华西坝》,这部书让她对抗日战争时期内迁成都华西坝上的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和华西协合大学联合办学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野蜂飞舞》写了抗战,但更是一部大学之书、教育之书、文明坚守之书。教授们在亡国之时,为了保住飘摇于明灭之际的文化之火,扛着仪器、背着书籍,携妇将雏,跋山涉水,在荒山野岭继续着教育救国的事业。他们来自不同的大学,师生们在难以想象的简陋中赓续文脉,薪火相传,建起了一个传奇的“教育王国”。小说塑造了黄裕华、范维汉、徐方训以及语言学的陶教授、农学系的梅教授等老师形象,他们在不是大学的“大学”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进行科学研究与实验,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这是一种精神,不仅是国家的精神、民族的精神,更是人类的精神。黄蓓佳让书中的孩子们置身其间,甚至参与教授们的实验,感受这平凡而伟大的精神。而正是这样的精神,使得人类虽然经历无数次几近灭顶的灾难,总能浴火重生,并焊接起文明的链锁。
《野蜂飞舞》依然荡漾着黄蓓佳式的微笑,她希望孩子们是快乐的。所以,虽然是一部战争题材作品,但黄蓓佳为孩子们营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榴园”是教授们的小院,也是孩子们生活、玩耍和成长的地方,虽然简陋、贫穷,时刻面临日军的轰炸,但依然不失为一块净土。小说的主线是黄裕华家的5个孩子和黄裕华同学留下的孤儿沈天路以及其他老师的孩子们的生活。黄蓓佳以虚构的方式打捞和复活了战争状态下孩子们的成长,她以孩子们的懵懂为天然屏障,将成人的世界和儿童的世界区分开来,将外部的险恶与孩子内心的童真区别开来,将艰难困苦和孩子们天生的快乐区别开来。于是,陌生的乡村变得有趣,战争的氛围让孩子有了冒险的冲动,而许多的困难使得平常的事情平添了曲折和波澜。华西坝的上空,一直有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汪政晓华
重建科学的饮食结构
怎样吃才健康?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科学饮食,然而在吃这个问题上,所谓的专家尚且没能达成共识:原始饮食法、全素食、阿特金斯饮食法、地中海饮食、生酮饮食……五花八门的饮食法都有不少信徒。
美国医生凯瑟琳沙纳汉与她的厨师丈夫在《深度营养》一书中正视了这个问题。有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身体的复原能力,自行缓解某些疾病,前提是有日常营养的保障,尤其是饮食替我们打下的基础。而那些我们向往的特质:如不老的容颜、良好的记忆力、有力的肌肉,也可以通过饮食来实现。书中的理论基础,大体可分成三类:一是维持细胞正常状态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影响甚至可追溯到娘胎里——在生命早期若有营养异常,极易导致基因突变;二是表观遗传,某些关键物质就像调控基因表达的开关,可以影响我们的表型;三是微生物,身体里的有益菌应当跟我们互惠互利。
由此,作者总结出了“人类饮食法”,倡导我们师法从生存竞争中胜出的古人,吃那些进化过程已经为我们筛选了最符合基因需求的食物。用骨头熬汤和动物内脏是书中极力推荐的,凝聚古人智慧的发芽食物和发酵食物也很重要,而植物油、糖和加工食品则能免就免。其实,我们虽然免不了要吃外卖、喝甜食饮料,但也心知肚明这种吃法不健康。“人类饮食法”跟我们心目中的健康饮食相比,没有太大的颠覆。得自天然,无需药补,既有说服力,又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它比那些光吃肉或者拼命吃“草”的饮食法易于接受和坚持,因为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么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