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展望 | 中药行业:中成药收入及利润增速短期承压,中药饮片市场迎曙光(3)
在中药新药审批趋严、两票制、医保控费等因素影响下,预计短期内中成药收入及利润增速下行压力较大;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布局较多且拥有独家品种的企业更具优势
近年中药新药审批趋严,中药新药注册及获批数量持续下降。2017年中药新药中仅1个药品通过。中药产品以长期疗效为原则,短期内产品销售更多依靠企业对产品的推广能力;另一方面,中药审批周期较长,缺少中医证候的动物实验模型,且疗效短期内难以确定,导致中药制造企业研发回报率较低,企业研发动力不足。
在中药审批趋严、医保控费等背景下,2014以来中成药销售收入及利润增速整体下滑,从规模以上中成药制造行业收入来看,2017年我国中成药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35.8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07.20亿元,均较上年有所下降。考虑到医保控费长期压力依然存在,且辅助用药多为中药注射剂,在销售费用大幅提升下,中证鹏元预计短期内中成药制造行业销售及利润增速下行压力较大。
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在中成药销售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在该领域布局较多且拥有独家品种的企业更有优势。从2017年中成药销售市场份额来看,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规模达1,106亿元,占中成药市场份额的比重达38.83%。此外,根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终端中成药总销售额为1,625亿元,增长率为1.67%,前20大销售产品中有18个为独家产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为9个独家产品,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用药、肿瘤疾病用药,中证鹏元认为在以上领域布局较多且拥有较多独家品种的企业更易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中药注射剂成为中成药重点控费品种,中证鹏元预计销售收入下行压力较大,中药注射剂收入占比较大、药品结构单一的中药制造企业信用风险有所上升
2009年医保目录中,中药注射剂被限二级以上医院的产品有6个,2017新版医保目录对中药注射剂使用进行了进一步严格的限制,将20个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适用范围调整至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除此之外,中药注射剂还作为重点控费品种被各省份纳入重点监控对象。
从上市公司披露数据来看,步长制药的主要产品丹红注射液被各地重点监控,且被要求限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并有明显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证据的重症患者;丽珠药业2018年上半年中药制剂营收8.61亿元,同比下滑20.52%;昆药集团(600422,股吧)主导品种注射用血塞通冻干粉针被列入限制二级以上医院使用的范围,2018年上半年中药注射剂营业收入占比下降至25%,中药注射剂收入占比较大、药品结构单一的制药企业信用风险上升。
从公立医疗机构销售情况来看,近年中药注射剂销售中药注射剂销售增速波动下滑,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021.5亿元,销售增速降至-2.52%。控费压力下,中证鹏元预计中药注射剂销售收入仍存在下行压力。
中药饮片不纳入零加成、药占比等控费政策,对中成药替代效应显现,预计短期内仍将保持较快增速;中药配方颗粒因标准程度更高、更易于监管,成长性较强
我国中药饮片市场行业集中度低,饮片质量问题较突出,新版GMP与国家飞行检查将淘汰小产能,提升行业集中度。近年中药饮片加工行业收入及利润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2017年,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5.30亿元,同比增长16.7%,实现利润总额153.4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均高于中成药。中药饮片行业除受益于中药扶持政策外,还享有不纳入公立医院集中采购、不取消加成以及不计入药占比等医药保护政策,在医药控费趋严、药品降价背景下,中药饮片对中成药仍具有一定替代效应,预计短期内仍继续保持较快增速,行业内规模较大、布局上游的企业更具优势。
2010年,《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的出台明确了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和使用范围,仅能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受市场及政策限制,2016年之前仅有6家企业先后获得试点生产资质。目前,除以上6家试点企业外,还有多个省份的30多家企业获得了省级中药配方颗粒试点资格,如康美药业(600518,股吧)、吉林敖东(000623,股吧)、神威药业、马应龙药业、佛慈制药(002644,股吧)、康恩贝(600572,股吧)、上海凯宝(300039,股吧)等,但目前已获得试点资格的企业中,有产品上市销售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不足10家,而省级试点中仅有神威药业、华通医药(002758,股吧)(景岳堂)和惠松制药等几家已上市销售,其余大多企业还处在不同的准备阶段。未来随着生产端及终端市场的的逐步放开,成长空间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