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两个世界500强是怎么做出来的?(2)
我问在座大家,“大家喜欢水泥吗,大家了解水泥吗?”你们都笑了,看来不怎么喜欢,也不怎么了解。其实17年前我也不喜欢水泥,因为之前我在北新建材是做新型建材,做石膏板的,我当时反对多用水泥,觉得应该多用些新型建材,少用点水泥,还写了有关文章。但命运很有意思,偏偏让我到中国建材做“一把手”,中国建材做什么呢?建材领域里最大的行业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说做水泥,宋总就是要做水泥。我是被大家倒逼着做水泥的,从不喜欢到喜欢,一下子做成了世界水泥大王。
前天我在世界银行给世行官员们演讲时提到,“不管你们大家喜不喜欢水泥,反正我现在很热爱水泥,因为水泥是一个好东西。 ”人类制造铜有4000多年历史,制造铁有2500年历史,制造水泥却只有180年历史,180年前其实没有水泥。你去看巴黎的建设是用石头的,没有水泥;圣彼得堡这样的城市也是没有水泥,是用石头垒起来的;中国故宫也没有水泥,是用砖头垒起来的。但水泥发明180年以来,为我们城市的基础建设提供了巨大支撑,或者说今天如果没有水泥,无法想象我们中国的生活和城市建设会是什么样。因为美国的建筑用不少木材、钢材,但在中国我们大量使用水泥,因为中国的木材不多,铁矿砂也主要靠进口,但做水泥用的石灰石遍地都是,中国是富煤国家,煤是烧水泥的主要燃料。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基本是靠水泥,比如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深圳等这些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水泥。去年全球使用水泥41亿吨,中国用了22亿吨,如果离开水泥,今天我们的建设将寸步难行。
今天我们讲“一带一路”,其实“一带一路”建设首先要做的还是水泥,“一带一路”要做的有两件事,一是城市化,二是工业化。无论城市化还是工业化都需要基础建设,我们讲“要想富,先修路”,这些都要靠水泥。过去我们常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带一路”建设的“粮草”是什么?就是水泥厂。刚才大家看到地图上那么多水泥厂就是由中国建材建设的,也就是说在“一带一路”之前,中国建材布局了大量水泥厂,这就是中国建材所做的工作。
一、时代背景: 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
首先,我想讲讲有关中国经济和市场化的过程。40年前中国是短缺经济,水泥每年的产量只有7000万吨,不到1亿吨。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到今天中国几乎所有行业都出现过剩,水泥也一样。我刚才说中国去年卖了22亿吨水泥,可大家知道中国水泥的产能是多少?是35亿吨,过剩了这么多。其实不仅是水泥,中国很多工业都是这样,也就是说以前我们老讲“后工业化”,其实我们不知不觉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几乎所有制造业都过剩,水泥就更为严重。水泥这种产品属于短腿产品,不适合长途运输,合理运输半径约200公里;不可存储,存储期只有3个月。如果过剩,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我刚当中国建材总经理的时候,很多人让我去做水泥,其实我之前并没有做过,但我认为大家说得对,应该去做水泥。我去筹备香港上市,资本市场问到,“宋先生,您真的要做水泥?”我说,“我要做水泥”。大家就说,“第一,您做水泥,公司有钱吗?第二,宋总懂水泥吗,凭什么做水泥?”其实这不只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内心经常问自己的问题。水泥是重资产投资,任何一个水泥厂都需要10-20亿元的投资,当时那样一个穷困潦倒的企业如何去做水泥,这就是我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