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两个世界500强是怎么做出来的?(4)
三、深化改革:混合所有制“四两拨千斤”
大家也有人问,“宋总是怎么做的,到底用什么办法去重组,钱从哪儿来?”?重组之前大家问到,“宋总,您要重组,钱在哪儿?”,重组过程中很多人问,“宋总,您有钱吗?”,直到今天,还有人问我,“宋总,您借了多少钱?”因为没有钱做不了这些事,因为重组水泥需要花太多的钱。那么我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呢?我用了一种资本上混合所有制的方法,也就是企业做起来是用资源上的重组,资本上用了混合所有制。
刚才开始时我就讲到,中国建材国有资本只有25%。这25%还是这17年企业赚的钱,因为17年前企业没有资本,这17年赚了500亿元,然后又吸收1500亿元社会资本,有了2000亿元,这2000亿元又配了一些贷款,形成了中国建材6000亿元的总资产,我是这样做的。大家问到,“中国建材是如何把这些民营企业引进来的,民营企业都这么精明,凭什么跑到你这儿来?”我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当时到中国建材当“一把手”,在主席台上接到的就是银行冻结资产的通知书,有时现实比戏剧还要戏剧化,编电视剧都很难想到这样的情景,只有现实中才能产生。我也在想央企到底该怎么做,苦思冥想,想出四个字“央企市营”,这四个字把企业给救了,解决的是企业发展的事情。
虽然中国建材是一家中央企业,但是在充分竞争领域的国企,你做得好,乐观其成;你做得不好,就被市场淘汰。这样的一家企业,唯一的道路就是要迈向市场。大家一定会问,“央企市营”是什么内容呢?
“央企”是指作为一家国家企业,承担着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
“市营”我当时想了五条:第一,混合所有制,要进行股份制改造,要吸引社会资本;第二,规范的公司制;第三,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否则没人好好干活;第四,建立很好的内部机制,这方面要学民营企业;第五,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市场竞争中性原则,这是我在17年前想的,中国建材是一家央企,愿意在市场中和民营企业、外资平等的竞争,不要等靠要,不要吃国家的偏饭,要靠自己的本领,不然赢了大家说是靠国家,输了大家说活该,国家企业他还输了,总之怎么也不好。现在“竞争中性原则”这个词很热,国企要竞争中性,其实我17年之前就按照这个思路去做的。《财富》杂志听到了这件事情还采访了我,我系统给他们讲了什么叫央企市营,为什么央企要市场化经营。
2013年我在成都的财富大会上有场对话,主持人史蒂芬·罗奇先生现在是耶鲁大学的资深教授,过去是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经济学家,那场对话叫“国企和私企”,这在当时是很敏感的话题。还好罗奇是一个思想家,他上来就问我,“宋先生,我想问问您,你们中国的国企现在做得不错,还很有活力,是不是得益于20年前那场上市改造?”?我说,“罗奇先生,您的问题就是答案,我们20年前被逼无奈,当时就是为了找钱去上市,但是没想到上完市以后深深改变了我们内部的体制,我们从过去国有企业变成一个上市公司,变成一个公众公司,变成了一个有社会股东、有股民的公司。”
上完市以后我说了一段话,说起来是1997年北新建材上市的时候,当时媒体广泛地登,宋志平讲“上市妙不可言,但上市苦不堪言”。
妙不可言是什么呢?突然拿了一张支票,这么多钱从来没见过,我用小数点去数,数完以后我说给我复印一张,我要留存下来,我没见过这么多钱;我又说了一句话,“希望十年以后我再发一次股,后面能多一个零。”有些话又被我言中,过了十年,中国建材在香港上市的时候就在后面多了一个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