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农业:深度解析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产业有哪些长远影响?(3)
而这些举措,很多是个体养殖户,乃至不少中小规模化养殖场都无法做到的。就算能够做到,但能不能执行并坚持下去,同样是对行业管理水平的一项新的挑战。
虽说非洲猪瘟不问猪场大小,专挑安全隐患和漏洞,但如果有隐患却无法解决,那就必然意味着相对高风险。从管理能力来看,我们认为,非洲猪瘟疫情风险最大的是将养殖作为兼职的散养户。这类养殖户,不仅不少仍在使用泔水饲喂,而且其兼职特性也注定了无法做到最大限度的人流物流隔离,是受非洲猪瘟疫情冲击最大的群体。即无法适应现代半封闭式工业化养殖模式的传统养殖户,是最先被市场所淘汰的。
其次,对于中小规模化养殖场而言,虽然能够做到基本的封闭半封闭养殖体系,但是像大型养殖集团那样能完善的洗消、隔离、饲料防控体系,也是力有不逮。甚至包括一些大型养殖场,虽然能够建立严密的防控体系,但能不能长期坚持执行,同样是对其管理水平的一项严峻挑战。
因此,我们认为,此次非洲猪瘟带来的不仅是行业的恐慌与产能的去化,更为重要的是,它将进一步提升产业的进入门槛,尤其是技术门槛,无法适应现代高强度疫病防控体系的养殖场,不论大小,均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对养殖区域影响如何?“南猪北养”趋势暂缓!
一直以来,国内生猪养殖业一直存在产区与销区之分。随着养殖规模化的发展,过去几年,国内生猪养殖行业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南猪北养”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河南、山东为代表的主产区其生猪养殖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比例在逐步提升。尤其是2016年起,东北三省在全国生猪出栏的占比开始有明显提升。
这主要是因为从2015年起,养殖环保政策收紧,养殖产能加速从南方向北方转移。
2015年4月,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首次提出,2017年底前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随后,11月,农业部发布《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明确南方四大水网地区生猪养殖的不同发展任务。2016年4月,农业部在《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中,将全国划分为限制发展区、潜力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并明确不同地区的发展任务。10月,农业部、环保部联合发文《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确定禁养区的划分依据。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再次强调,在2017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
随着2017年关停期限的过去,环保对于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关停压力似乎有所缓解。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进入2018年,环保政策并没有显著放松的迹象。如果说2017年,环保政策的收紧,更多的是加速供给的退出,影响最大的是行业的减量。那么,从2018年起,环保政策更多的是抬高行业进入门槛,影响更大的是行业的增量。
根据农业部所做出的全国生猪发展规划(2016-2020),南方除了西南地区以外,华中、华南、华东等省均被划为约束发展区。而华北、西南、东北等地,则被划为潜力增长区及重点发展区。随着禁限养区环保关停工作的开展,环保压力巨大的华中、华南、华东一代的生猪养殖,则加速向具备饲料原料成本优势的华北、东北转移,尤其是东北,更是成为各大养殖集团重点布局的方向,进一步加速了国内“南猪北养”的趋势。
但是,随着当前非洲猪瘟疫情的出现,我们预计将极大的暂缓这一趋势。
首先,产销分离的模式不利于疫情防控。国内本身就存在产销区的差别,因而需要大范围的进行生猪调运。环保限产之后,养殖产能加速向北方转移,更是加剧了南北产销区生猪调运的需求。而车辆运输,正是非洲猪瘟疫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也是为何非洲猪瘟发生之后,农业农村部迅速叫停国内生猪调运的主要原因。但单纯叫停生猪调运,打破了国内生猪流通市场的均衡,产销区之间出现极大的供求扭曲。即产区生猪卖不出去,价格深度亏损,而销区生猪调不进来,养殖暴利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