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农业:深度解析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产业有哪些长远影响?(6)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百科 > 正文

天风农业:深度解析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产业有哪些长远影响?(6)

2019-03-15 00:31 作者:admin

  而随着蓝耳疫情的出现,国内迎来了一轮超级大周期。2006年开始的那轮猪价上涨周期,以月度均价衡量,从2006年的5月开始持续上涨至2008年3月份,历时22个月,猪价更是从5.96元/公斤上涨至17.38元/公斤,涨幅高达191.61%,持续时间及涨幅均为20年来之最。

天风农业:深度解析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产业有哪些长远影响?

天风农业:深度解析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产业有哪些长远影响?

  本轮周期猪价涨幅有望更高,持续时间更长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们认为,非洲猪瘟的影响大概率会超过蓝耳病:1)当前产业的养殖密度高于06年蓝耳病时期;2)非洲猪瘟的病毒亚型多,变异快,传播渠道多且更难控制;3)非洲猪瘟疫苗研发难度更大。

  因此,我们认为,在疫苗出现之前,非洲猪瘟将极大的改变养殖户的风险收益比,导致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不足。在疫情持续存在的背景下,地方性的限运政策大概率也将长期存在,从而会导致在未来猪价上涨之后,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大概率低于以往周期,从而导致本轮周期上涨时间持续的更长。具体而言:

  1、周期高点:过去几轮周期中,国内生猪价格的不断在上涨中创了新高,而且2006年以来的三轮猪价上涨周期中,猪价从底部算起涨幅均在100%左右甚至更高。尤其是2006年有蓝耳疫情所点燃的猪价上涨周期,以月度均价衡量的价格涨幅更是高达191%!充分体现了疫情冲击之下,生猪价格供求失衡下的价格弹性。目前,历史猪价高点为2016年的6月份,达到约21元/公斤的高价。本轮周期中,受猪产能去化程度更深,预计高点将达到25元/公斤,部分地区甚至将超30元/公斤。

  2、上涨持续时间:历史来看猪价上涨持续时间在1-2年,2006年在蓝耳病的影响下持续22个月。而没有严重疫情扰动的2010年和2014年的上涨则17个月和25个月。预计在非洲猪瘟的影响下,行业补栏能力及生产能力将持续受到影响,由此延缓产能恢复节奏,预计本轮周期上涨时间将持续2-3年。

  对产业结构有何影响?行业集中度加速提高,产业剩者为王!

  每次疫情都是对行业第一次洗礼。2006年那场高热病疫情,也带来了养殖结构的改变。

  最核心的在于中小规模场由于防范能力较弱而大量退出,中大规模场则依托其防疫优势乘机扩张,养猪产业的规模化进程在2006年蓝耳病之后显著加速。

  从数据来看,年出栏量50-100头的小规模场在2002-2006年快速扩张,仅四年的时间数量就增加了一倍,但是06年蓝耳病爆发之后,2007年的数量出现了小幅下滑,减少了4100户,此后小规模场的增速也大幅放缓。而2006年之后,具有防疫优势的中大规模场和大规模场的数量则开始加速提升,2007和2008年更是这10多年来最高增速。该两组数据的对比反映出2006年的蓝耳病提高了生猪产业的养殖壁垒,导致了产业的规模化进程加速。

天风农业:深度解析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产业有哪些长远影响?

  那么,面对此次非洲猪瘟,什么类型的企业才能活下来,成为最后的胜者呢?我们认为,在产业剩者为王的格局下,应该重点关注养殖企业的抗打击能力以及生产恢复能力。具体表现四个方面:1、养殖模式:“公司+农户”相对优于“自繁自养”;2、生产基地布局是否分散?3、补栏能力:包括公司的种猪存栏布局及规模。4、融资能力。

  养殖模式前文已有阐述,不再赘述,对于后面三点,具体而言:

  1、生产基地布局:抗风险能力上,除了公司自身的防控体系建设外,生产基地及产能布局也非常的重要。一方面,若产能分布集中在疫情严重省份,则感染几率就相对较高。尤其是北方产区养殖密度高,更容易出现病毒携带者交叉感染传播的现象。另一方面,疫情多发地区,不仅生猪调运,甚至包括仔猪、种猪调运都容易受到政策干扰。当前从中央层面已经大幅放松生猪调运的限制,但是预计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在执行上仍将延续相对严格的把控力度。这就给基于产区布局而非销区布局的企业带来生产及销售上的压力。因此,只有产能分布分散,且生产基地并非疫情严重省份的企业,其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就越小。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