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农业:深度解析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产业有哪些长远影响?(5)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百科 > 正文

天风农业:深度解析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产业有哪些长远影响?(5)

2019-03-15 00:31 作者:admin

  在 “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下,首先,合作农户是依托于养殖集团的防疫体系,能够充分利用养殖集团提供的防控体系便利。其次,根据生猪生长特性,育肥只需要5-6个月,因此,从事育肥的合作农户只要5-6个月就可以完成一个养殖周期,完全可以做到封闭养殖。只要管理好,做到“全进全出”和完全封闭养殖,就可以大幅降低感染概率。

  对养殖场而言,一方面,通过育肥环节外包,减少了与外界车辆的接触,降低了感染风险。另一方面,育肥环节通过农户养殖实现相对分散分布,意味着即使合作农户出现疫情,对养殖场整体出栏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一方面,对于自繁自养的大型养殖集团而言,单体数十万头规模的大型养殖场,则必然在养殖风险的分散上存在劣势。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自繁自养模式下的大型养殖集团而言,应该适当的降低养殖场养殖规模。如唐人神,公司虽然采用自繁自养模式,但在具体经猪场建设上,则是“1+5”的养殖场结构。即以1个万头母猪场带动5个万头育肥场。这种经营结构,有点类似于“公司+农户”,将仔猪生产与生猪育肥相分离,并将育肥阶段的生产规模分散化,降低疫病防控压力。

  另一方面,对“公司+农户”模式而言,企业需要做的,是帮助合作农户建立起完整严密的防控体系。若合作农户规模过小,无疑将大幅提升公司的管理成本,乃至提高出现管理漏洞的概率。一般而言,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其从事养殖的时间相对较长,疫病防控意识较高,能更有效的配合及融入公司的防控体系,降低疫病发生的概率。

  总之,随着非洲猪瘟疫情的常态化,从疫情防控角度,不论是“公司+农户”还是自繁自养模式,都需要进行模式升级,前者需要持续扩大合作农户规模,后者需要育肥阶段的分散化养殖,最终,殊途同归,“公司+家庭农场(规模化养殖场)”是行业的最优解。

  养殖技术、管理体系也将经历新一轮创新与升级

  如前文所述,不论是从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路径还是从防控体系的建设能力上看,相较于散养户,大型养殖集团更具备防控优势。至于优势能不能转化为实际效果,则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执行及管理能力。因此,这是对公司整体经营思路与理念的升级。

  例如,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控,关键在于能够长期坚决坚持落地执行,及时消灭安全隐患。而单纯依赖养殖员工的工作主动性,难免时间一长就容易出现懈怠。因此,一方面需要强化企业的分享文化,用充分的激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各类智能化、信息化设备、系统的应用,以精细化的系统管理来查疏堵漏。

  又例如,目前的防控体系是基于现有的养殖场环境而建立的。而当前的养殖场建设是基于降低成本、满足环保要求的思路。但是在非洲猪瘟常态化下,养殖场的建设就需要将疫病防控体系的建设给考虑在内。这样,养猪场的设计就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对猪周期有何影响?猪价涨幅更高,持续时间更长!

  蓝耳疫情,带来超长猪周期

  2006 年5 月以来,江西鄱阳湖周边许多猪场突然暴发蓝耳病。初期大多发生在外购仔猪育肥、不养母猪的猪场,后蔓延到自繁自养猪场。由于当时多疫情认识不足(07年才正式确诊)、无害化处理意识缺失,生猪和肉品流动并未受到限制,导致该病传播速度很快,7月底8 月初开始陆续在江西、湖南、广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暴发,随后传至我国绝大部分养猪地区。据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报道,具不完全统计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天津、安徽、江苏、内蒙古8个省2006年发病初期至9月,发病猪生猪数量为212万头,至少有40万头猪死亡,到2006年底发病生猪达到379.8万头,死亡99.8万头。

  2007年1月农业部最终确定病因,并命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同时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也在加紧推进,到2007年5月疫苗开始生产并在全国投入使用,疫情也因此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07年1-5月,全国有22个省份先后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发病猪4.59万头,死亡1.86万头,扑杀0.58万头;截止2017年12月9日,共有26个省份的310个县市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发病猪31.26万头,死亡8.21万头,发病和死亡数比2006年减少90%以上。

天风农业:深度解析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产业有哪些长远影响?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