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14)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减肥健身 > 正文

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14)

2019-03-03 19:02 作者:admin

  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接受义务教育后学生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逐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满足随迁子女入园需求。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深化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进程,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乡养老保险衔接、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流动就业人员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政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建立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体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三)完善激励机制。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加快户口变动与农村“三权”脱钩,不得以退出“三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促使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放心落户城镇。强化“三挂钩”激励机制,切实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省级预算内投资安排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牵头部门:省公安厅、省农业农村厅;参与部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

  专栏9 城乡融合发展促进行动

  (一)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万人次。

  2.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构建农业科技人才能够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和工作机制,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3.农村乡土人才培育计划。统筹开展乡土人才示范培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计划”,培养认定一批带动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养一批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

  4.乡村财会管理“双基”提升计划。以乡村基础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基本财会人员选配和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自治组织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和开展各类基本经济活动的规范管理能力。

  5.“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引导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重点培养“三区”急需紧缺人才。

  6.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评定计划。启动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按照业绩导向,探索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标准、办法、程序等工作机制,从职业农民队伍现状、特点、从业范围、技术水平实际出发,放宽地域、身份、档案等限制,在新型职业农民中择优评定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7.实施“三乡”工程。实施能人回乡、工商兴乡、社会助乡“三乡”工程。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农村青年、返乡人才和能工巧匠扎根乡村。引导工商企业向农业农村投资,带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先进技术、理念、管理投向乡村振兴。打好“乡情牌”“乡愁牌”,感召更多在外的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通过各种方式回馈故里、建设乡村。

  (二)提高乡村振兴金融支撑能力

  1.提升金融服务机构覆盖面。在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建成村级金融服务站,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乡(镇)一级基本实现银行物理网点和保险服务全覆盖。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